马兜铃可致肝癌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再添新证据
2022-04-19 19:34:46 来源: 南京肿瘤 咨询医生
马兜铃可致肝癌 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再添新证据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研究发现,单独使用马兜铃酸即可引起小鼠肝癌,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马兜铃酸剂量越大,引起肝癌的时间越短,并且 越大。
早在2012年,马兜铃酸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I类致癌物质,但其致癌性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近日(7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韩泽广团队发表一项研究,阐释了马兜铃酸的肝癌致病机制,该项研究发表在肝病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肝脏病学》,进一步证实了马兜铃酸导致肝癌。
该研究发表在肝病领域国际权威期刊《Hepatology(肝脏病学)》。
为证明马兜铃酸能够导致肝癌,韩泽广团队从2015年开始研究马兜铃酸是否能导致小鼠肝癌。研究发现,单独使用马兜铃酸即可引起小鼠肝癌,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马兜铃酸剂量越大,引起肝癌的时间越短,并且 越大。如果与肝损伤药物四氯化碳(CCL4)合用,则更快引起肝癌发生。
研究团队对马兜铃酸致癌机制研究发现,马兜铃酸能导致小鼠肝内DNA损伤并与DNA形成加合物。基因组和外显子组分析发现,马兜铃酸引起小鼠肝癌中典型的DNA碱基A>T颠换,导致癌基因Hras(Q61L,CAA>CTA)的激活突变,说明Ras信号通路对马兜铃酸诱导小鼠肝癌发生至关重要。克隆分析发现马兜铃酸引起的A>T突变在恶性克隆演化过程的早期出现,说明马兜铃酸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关键。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随机选择的中国肝细胞癌患者的甲状旁腺组织中检测到了25.8%的马兜铃酸-DNA加合物。
2017年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子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中刊登的一篇来自于新加坡学者的一篇论文引起了热议。研究内容是分析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对肝癌的影响,论证很多被广泛使用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具有不可逆的、永久的致癌性。
研究者通过大量例子(1400多肝癌标本)揭示了亚洲地区肝癌和传统中草药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发现,亚洲人群的肝癌和马兜铃酸导致的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中国大陆和台湾最高。台湾的98个肝癌病例样本中,78%具有马兜铃酸诱发的基因突变特征;而中国大陆的89个肝癌样本中,47%具有马兜铃酸诱发的基因突变特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在2017年10月底专门作出回应,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直接相关性尚无直接有力数据支撑,但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可造成肾小管功能受损,甚至存在引发肾癌的风险。鉴于此,我国自2003年以来采取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马兜铃酸肾损害病例数量已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发肾癌报告。
但食药监总局同时提醒患者,药品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和医嘱使用,注意含马兜铃属药品的肾毒性、致癌性风险。
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全世界共有600多种,其中中国的中药约65种。一些常见的中成药中也有马兜铃酸成分,比如猴枣散、清肺口服液、三伏贴。
一些非马兜铃科的草药虽然不含马兜铃酸,却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酰胺。最常见的就是鱼腥草,不仅作为中药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而且是一道经常出现在餐桌的野菜,俗名“折耳根”。
那么,能不能吃鱼腥草?研究证实有强致癌性的成分是马兜铃酸I,有说法,鱼腥草所含的马兜铃酰胺不属于同一种成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其具有毒性或致癌作用。
对于鱼腥草类含马兜铃酸的食品的食用,有专家的说法是,食品中的马兜铃酸大部分以马兜铃酸内酰胺的形式存在,马兜铃酸含量很少,只要不是经常吃食用,不需要特别注意。
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和食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请看视频,看看专家是怎么说!
TAG:
上一页:香菇为什么能预防并治疗肝癌
相关阅读
- 2022-04-19鼻梁青黑色小心是肝癌哪种肝癌会毫无征兆
- 2022-04-19鼻子小患肝癌的几率也小
- 2022-04-19鼻出血也可能是肝癌肝癌可多吃9款菜肴
- 2022-04-19鼻出血也可能是肝癌
- 2022-04-19黎功医生话说肝癌治疗
- 2022-04-19黄色大米也有致癌物质容易导致肝癌